当前位置 :

72小时,雷军在等什么?

更新时间:2025-04-02 11:03:00

4月1日22时19分,雷军的回应姗姗来迟。

此时,距离3月29日22时44分“小米汽车”事故的发生,已经进入第72个小时。

72小时,是急救医学中的“黄金救援期”,也是危机公关中的“舆论生死线”。如此“卡点式”回应及其“公关式”行文,断然不难让人猜想其背后基于企业利益的种种考量。

其实,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当那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撞破护栏的瞬间,一场关乎企业家个人品牌存亡的倒计时,已经同步启动。

雷军毫无疑问是当前的“企业家网红第一人”。基于流量、基于产业,他所精心塑造的公共形象和媒介影响,堪称现象级。现象级的个人IP带给雷军及其企业现象级的红利。显然,流量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恰如雷军在回应中所言,当他历经近乎极限的沉默,在事发后的第72个小时里“站出来”,他所面对的已经不单单是一条条的热搜,而是置身于一场关于企业家责任的社会辩论。72个小时里的每个时间刻度,不仅成为窥视企业伦理的横切面,事实上也已变为洞察企业家“人品”的视窗。

72小时,雷军在等什么?从逻辑上讲,近乎极限的卡点发布作为一种公关表现,本质上反映的是企业家的价值排序。诚然,我们也可以理解,在如此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小米内部的不同部门基于不同的立场注定会有不同的行为意见。诸如工程师可能倾向于要求呈现完整技术分析,公关团队坚持情绪共鸣优先以安抚舆情,法务部门则注定会警惕每个字的诉讼风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最终呈现的文本恰似数字时代危机回应的标准模版——用情感软着陆替代事实硬核,以人格担保置换技术解释。

72小时,他想等的,或许只是一份“稳妥”。但所谓的“周全”与“稳妥”,又岂是能够轻易等到的?何况于他而言,事情终究是不同的。

因为雷军不单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网红”。单一平台数千万的粉丝规模和一呼百应的舆论影响,早已使其个人账号超越商业传播工具,演化为数字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

双重身份制造决策困境,进而呈现出“双刃剑”的属性。恰如网友质疑的那样——既然当初在第一时间为大S的病逝祈福,为什么在面对三个女生罹难时却久久沉默?错位的身份认知一旦形成,舆论场上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危机时刻,是作为企业主优先考虑企业利益,还是作为KOL满足粉丝期待?可以想象,72小时里的每一次沉默,都在加剧这种身份撕裂。与此同时,这一场危机也已从产品安全事件演变为企业家信用危机。这场超越了商业范畴的事故,不啻为观测中国商业文明演进的社会样本。

当雷军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这72小时的沉默早已不是某个企业的危机应对,而是一场关于数字时代信任重构的全民启蒙。在算法支配的舆论场中,企业家不仅要学会与时间赛跑,更需要理解每个决策背后的认知革命——公众需要的不仅是及时回应,更是可见的决策过程;不仅是完美答案,更是诚实的求解姿态。那些敢于将决策黑箱变为透明沙盘的企业家,或许才能在下一次危机到来时,把72小时的煎熬等待,转化为重建信任的72次对话契机。毕竟,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最珍贵的不是光速响应,而是让每个等待都有回响。

作为“网红”的雷军,理应懂得这个道理。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