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立 张柯欣 庞永锋
勤俭节约自古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勤俭不苟得,节用有余庆”等古训名句随处可见,勤俭文化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对勤俭节约这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的伦理精神进行发掘再现与大力弘扬,发挥它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勤俭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时期,便有对勤俭美德的描述,《周易·否》中有“君子以俭德辟难”。《墨子·辞过》提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资治通鉴》指出:“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这些古训都强调俭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当然,勤俭美德在个人修身齐家也深受重视。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诸葛亮也曾在《诫子书》中告诫“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李商隐《咏史二首》也感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可见,勤俭文化在古代社会治理中有重要价值。
勤俭文化强调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对国家建设很有必要。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勤俭节约。毛泽东提出要全面“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以勤俭作为建国方针对当时我们走出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了空前提高,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忘记了这一优良传统,他们沉溺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生活,超前消费、铺张浪费、炫耀性消费等不理性消费行为不时出现。他们认为节俭美德“过时”了,甚至认为节俭是老一辈人“没苦硬吃”,“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消费为乐的时代,这里存在一种巨大的推力迫使你迷失在物质的海洋之中。然而,你可以选择一种自由勤俭的生活方式,在遭遇生活种种不幸时,它能让你获得一种内心的平衡。”勤俭作为物欲横流时代的清醒剂,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勤俭文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价值
勤俭美德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美乡村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发掘与利用其特有的乡村治理价值。
(一)勤俭文化在实现产业振兴具有的价值
勤俭文化内在地要求人们埋头苦干与减少浪费,在发展生产与减少浪费中实现产业规模扩大与发展迭代。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依靠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来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同样需要发扬辛勤劳动与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要激发农民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加快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调查显示,新时代农民对勤俭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深刻理解,在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中,农民不再把勤俭停留在省吃俭用上,而是把通过不懈奋斗获得发展的积累转化为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优化升级生产流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基层地区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勤俭文化在实现生态宜居具有的价值
勤俭文化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减少浪费,循环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建设生态宜居型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尉氏县北街村通过清理残垣断壁、治理废弃坑塘、改造闲置危房、改造公厕户厕等措施,加大村民人居环境改善力度,充分利用废旧建筑材料的剩余价值,变废为宝,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幸福感。
(三)勤俭文化对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具有的价值
勤俭作为传统美德,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雷锋同志常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农村,勤俭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农村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家训教育子孙世代相传,把“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勤能补拙,省能补贫”等文绉绉的话像农谚俗语一样口耳相传,普通农民也能讲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紧紧手年年有”“人勤地不懒”等劝人勤俭的生活道理。勤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为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筑牢基础。
(四)勤俭文化对实现治理有效具有的价值
勤俭文化倡导节约、勤劳、自律的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针对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陈规陋习,以及举办各种仪式铺张浪费的行为,南阳市各乡村借助“一约四会”制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的勤俭文化,有效遏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还把德高望重的乡贤、移风易俗的榜样、中共党员等群体作为“主力军”,开展入户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倡导大家当好勤俭节约文明新风尚的“实践者”“宣传员”。
乡村振兴中弘扬勤俭文化的路径
近年来,我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与此同时,部分群体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逐渐显现,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片面认知。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构建健康消费观念,已成为新时代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改变人们对勤俭的偏见与错误认识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些人认为勤俭已经过时,面子消费、奢侈浪费才是身份的象征和现代生活的标志。当朋友约会聚餐时,不知是以奢为荣、追求享乐,还是讲排场、好面子,总是大张旗鼓地安排很多菜品,吃不完便丢弃,随意浪费粮食。还有人将节俭与贫穷画等号,认为只有贫穷的人才会节俭,节俭就是穷酸抠门。只有花更多的钱,才能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便涌现出一批人,他们晒豪车,晒大牌,晒星级酒店,晒高端餐食,与富人比富,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爱面子,比享受,讲排场,求奢华,让奢侈浪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在社会中广泛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勤俭教育往往被家庭和学校忽视,导致人们对勤俭的认识不足或有误。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不能言传身教,他们自己就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更不用提孩子会对勤俭有正确认识;更有甚者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产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陋习,“啃老”“败家”等现象频繁发生。这些不良教育观念容易扭曲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勤俭文化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长期传承弘扬的优秀文化,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传承弘扬勤俭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争做“创业者”,不做“败家子”。
(二)对年轻一代进行勤俭美德教育
在年轻一代中,勤俭文化正在被淡化。“什么水果20元一斤?买一盒尝尝!”“上班这么累,给自己买杯奶茶吧”……最近“没福硬享”成了网络流行热梗。“没福硬享”是指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们喜爱即时反馈,“先甜后也甜”,乐于时不时奖励自己,买点好吃的、找点好玩的,就算一天过得平淡无奇,也要给自己找福享。老一辈主打“没苦硬吃”,00后却提倡“没福硬享”,多吃一口花不了多少,少吃一口攒不了多少,无论如何都要照顾好自己这张嘴。这样的文化差异背后,反映了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改变,隐藏着冲动消费的行为。
我们应该引导年轻人树立更理智的消费观念,对年轻一代进行勤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既享受当下的生活乐趣,又为未来做好规划和准备。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引导年轻人进行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年轻一代的勤劳习惯和责任感。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勤俭美德教育课程,系统地向年轻一代传授勤俭知识和相关技能。在社会活动中,组织年轻一代参与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的环保活动,在实践中厉行节约。鼓励年轻人将节约的资源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孩童,让有效的资源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共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勤俭美德的年轻人,为社会治理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在乡村振兴的实际建设中要践行勤俭节约
一是要倡导勤俭文化,树立节约意识。在农村基层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向农民宣传普及勤俭美德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节约意识。挖掘宣传农村勤俭节约的典型人物事迹,树立榜样,引导农民学习效仿。通过制作宣传栏、打造文化墙传承发扬勤俭文化,组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开展环保活动,有效提升村民的勤俭意识。
二是要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勤俭美德实践。基层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勤俭节约的农民给予奖励和扶持,如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同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令行禁止或责令整改,确保勤俭美德有效践行。基层干部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杜绝腐败浪费。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始终坚持以勤俭办事,永葆基层治理风清气正。
三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合理规划土地等自然资源。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对过去的废弃建筑、场地进行再开发利用,打造成适宜村民休闲娱乐的场地,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开展农村二手交易活动,鼓励村民把用不上、用不完、用过还能用的物品拿出来,实现资源互置、共享、循环使用。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