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萦绕读书人一生的事情,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为何读书,乃至借书、购书、藏书、护书等事宜都是心头之重。葛剑雄教授在新书《也是读书》中分享了自己与读书相关的种种,既谈年少读书如久旱逢甘霖,也谈青年时求学之不易,亦从众多师长大家卖书捐书的窘迫抒发藏书之难。
至于读书的内容,自然因人而异。葛剑雄教授作为中国史学的大家,历史无疑在其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本由其亲自选辑的文集,囊括了上百篇序、跋、随笔,除了分享其读书、求学外,也汇集了他对历史、地理、文化和当今社会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这一篇篇文章横跨数十年光阴,呈现了一位学者一生的思想结晶,也将其内心深处的信念表露无遗。
诚如葛剑雄教授在书中所比喻:“碎石的个体是坚硬的……碎石的团体是灵活而富有韧性的……碎石可以一时被尘土或积雪覆盖,但尘土和积雪不能持久,而碎石永远存在。”“愿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成为一块块碎石,起到铺路的作用。”在生活被喧杂的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裹挟的当下,这本真挚厚重的文集或许能给我们一点沉淀的勇气,让我们在与葛老的文字与精神对话的同时,重新探寻读书的初心与意义。
《也是读书》,葛剑雄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出版
>>内文选读:
科学、人文与跨界融合
跨界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些界限可以跨越,并且一直在跨,有些却跨不过去。
科学到底能不能跨界?譬如人们最关注的,科学和人文的跨界,到底能不能跨?答案是未必可跨。因为科学和人文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找不到更多的共同性,却有很多差异性。科学的基础是物质,是现实的存在,而人文的基础是精神。从目前我们人类的认知来看,物质和精神之间是无法跨越的,因而科学和人文也是无法跨界的。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跨界,往往只是学科内部的跨界。
另外,还有一些跨界是自然而然的,比如时间、四季轮换等一些自然现象,这些界限是不需要人类刻意去跨的。2000年12月31日24点,我和我的队友站在南极乔治王岛上面的长城考察站,庄重地等候着那一个“千年之交”时刻的来临。然而等它真正到来的瞬间,一切毫无变化,它就那么悄无声息地过去了。这个“千年之交”的跨越,就是那么自然而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罗列了历史上那些跨世纪或跨千年的事情,发现有的“界”根本没有变化。但是有的“界”,变化却很大,说明人类社会的这些变化与时间的“界”无关。
那么,学科之间的跨界呢?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加上人类强烈好奇心带来的探究欲,关于学科的跨界已经数不胜数。比如,我所从事的历史地理学。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最早是历史系的,后来在燕京大学跟着顾颉刚先生做学问,大家都称谭先生是历史学家。但是他在1980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理学部委员,现在叫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就是大家也认为他是地理学家。有的人就觉得很奇怪,历史不是文科的吗?怎么就当了院士了?也经常有人在问,历史地理学到底是文科还是理科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历史地理学其实就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学科跨界。那么这个学科的跨界是怎么实现的呢?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从这方面来看,它是历史学范畴的,依靠的材料、方法都是历史学的,但同时它又研究地理,就需要懂得地理学,用到地理学的原理来解决问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跨界了。比如,谭先生从研究纯粹的历史到后来研究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沿革地理主要研究人文地理,但在发展到历史地理学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扩展到了研究历史自然地理。
图源:视觉中国
但是,经常有一个误解,就是把文科、理科之间的跨界称为科学和人文的跨界。这是绝对错误的。科学和人文是两个概念,准确地说,“人文”应该叫“人文学科”而不是“人文科学”。首先,人文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正因为它们范畴不同,他们的性质、研究方法、判断标准、应用领域都是不同的。科学要讲究证据,任何科学结论必须是可重复的、可检测的,讲求精确性。科学肯定有唯一的答案,如果没有唯一的答案,就是还没有研究成功。但是人文没有唯一答案,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信仰,可以对不同的事物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信仰是不需要讲理由的,不需要求证的;而科学必须讲道理,必须有证据。其次,人文和科学,在方法上也不同。科学上常常需要有怀疑精神,但是人文能怀疑吗?举个例子,宗教徒会怀疑上帝,怀疑真主吗?我们应该怀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当然不能。人文讲究的是感悟和践行,讲究一种永恒的追求,并不是一个有限的目标。所以人文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成了信仰。但科学的任何概念都是建立在事实、数据等唯一的标准之上的。
人们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科学和人文本身是没有办法结合的。奥本海默研究原子弹的原理,换一个人去做,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人文则体现在对科学的应用中,怎样将科学和对社会起的作用结合。所以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在科学家怎么去追求人文精神,体现在科学家在运用他的成果的时候是出于怎样的价值观念,体现在科学家对科学成果的人文意义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比如说转基因、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假设和人文结合一下,研究出的结果并不会不同。但是这些科技的成果该怎么应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现在很多人片面地认为,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在研究的过程中。这是错误的。我们历来都听到这样一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科学没有国界”,说明它跟人文本身是毫无关系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就体现在每个科学家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有人文情怀、家国意识。以前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质疑:工程设计里的建筑设计,这里面不是涉及很多人文吗?这个不就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对于一座建筑的好坏美丑的判断是出于人文的,就要按照人文的原则去判断,其中是不涉及是非对错、没有标准答案的。研究一座建筑中用到的色彩,它的结构、光的折射度、色差等,这些是科学范畴内的。但要评价这座建筑美还是丑,高雅还是粗俗,色彩是否宜人,那就属于人文,不必要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就此具体例子而言,也不存在科学和人文的结合。
我们今天强调科创,倒是既有科学,又有人文。科创本身,从科学来讲,有很多先进指标。从人文来看,就是体现在我们科创是为了什么?用什么价值观念引领或评价?科创对我们人类社会起什么作用?我们今天无论是从事人文,还是科学,或者科创等一切活动,都必须注意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注意自己的人文精神!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