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已完成器官捐献3800余例!“摆渡人”架起生命桥

更新时间:2025-04-02 14:05:00

清明节将至,北京市红十字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市已成功捐献器官3800余例,挽救了上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在北京佑安医院有一间器官捐献办公室,这里也是“摆渡”生命的通道。11年间,捐献办公室的负责人刘源已协调完成了近800例器官捐献,让近3000名患者重获新生。

ICU外的生命“摆渡”

刘源本是佑安医院肝胆外科的医生。2013年,他考取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资质。2014年,他放下手术刀,成了一名全职器官捐献协调员。每日奔走在各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外,寻找器官捐献者,宣讲器官捐献政策。

第一次协调器官捐献的经历,令他至今难忘。一名15岁男孩,因患脑胶质瘤接受了4次手术,但都未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已确认脑死亡,并且在ICU躺了很久。去见患者家属前,刘源十分忐忑,反复熟悉提前做好的预案,“坐哪儿,说什么,怎么说,发生冲突怎么办……都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

尽管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但当刘源真的面对男孩父亲时,话到嘴边却难以开口。他默默陪伴着这位伤心欲绝的父亲,静静听他回忆着孩子的点滴:“孩子从小学习好,奖状贴了一墙。”

连续三天,刘源都准时来到ICU外,陪在这位悲痛的父亲身边。第三天,到了午饭时间,刘源拉着男孩父亲来到医院旁的小馆子,俩人要了瓶二锅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同意。孩子妈妈、家里老人的工作,我去做。”半瓶酒落肚,男孩父亲主动提出决定捐献。

“把孩子交给我,您放心吧。”刘源话一出口,两人都红了眼眶。

几天后,男孩父亲打来电话,代表整个家庭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最终,男孩捐献的器官,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并让两名盲人重获光明。

是重生也是治愈

器官捐献遵循“双盲”原则。捐者和受者不能见面,他们之间深厚且难以言表的情意,需要器官捐献协调员帮忙传递。

2022年,一名来京帮女儿带孩子的老人,突发脑出血,医治无效发生脑死亡。刘源与老人女儿多次沟通,最终达成捐献的决定。“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上一次长城。来京这么久,她一直忙于带孩子,始终没去过长城。”母亲的心愿未了,捐献者女儿签协议时愧意难平。

捐献者和家属的遗憾,让刘源久久不能释怀。老人捐献的肝脏和肾脏让3名患者重获新生。移植术后几个月,刘源了解到3名受捐者康复情况很好,已经回归了正常生活。“您愿意登一次长城,帮老人实现心愿吗?”他分别给3名受捐者打去电话。

“愿意。”3名受捐者异口同声、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年7月,在刘源的陪同下,老中青3名受捐者一起爬了长城。“谢谢您赠予我们的重生,我们替您好好看看长城。”站在长城上,极目眺望,受捐者面对青山轻声自语,表达对捐献者的感谢。

“我们‘带’着老人来看长城了。”刘源拨通了捐献者女儿的电话。电话那端,沉默无言,良久之后,泣不成声。

协调成功率突飞猛进提升

“器官捐献是自愿的。我来只是和您讲清楚器官捐献的政策和流程、您的权利和义务。最终,由您全家做出理性决定,我们全部尊重。”

这是刘源在器官捐献协调过程中,与家属说得最多的一段话,“协调不成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毕竟‘死生亦大矣’。”刘源说,近年来,器官捐献协调的成功率逐年显著提升,“5年前,协调成功率还不足20%。如今,随着器官捐献条例的落地,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捐献流程的完善,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大,成功率已提升至约50%。”

器官捐献的观念日益普及、公众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刘源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建议要尽快建立针对捐献者家属的社会帮扶体系,“希望通过制定相关优待政策,对捐献者和家属的奉献行为给予回馈,形成敬重捐献、关爱家属的社会气氛。”

目前全国共有器官捐献协调员2000多人,大多是各医院的医护人员,刘源期待着器官捐献协调这支队伍能够日益壮大,“为更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带来新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乐琪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