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慧”种田更精准,苏州将建立全市所有农户生产画像

更新时间:2025-04-13 15:57:00

当前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在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大农户夏柱华对于苗情长势和小麦补贴申报等很是淡定从容。“有了‘作物云’管理平台,只要上传两张照片,惠农补贴就可以‘直达快享’。”夏柱华介绍,同时,依托“作物云”数据库研发的稻麦精细生产管理大模型,又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的占比达多少,不用我们自己测,平台都会精确掌握,方便我们精准管理。”

“作物云”管理平台概念示意图。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常常会碰到种植业补贴责任重、农技服务难度高、农情调度工作量大等问题。围绕“农户方便、基层减负、服务高效”目标,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打造了“作物云”管理平台,其主要特点是“1部手机、2张照片、3个信息、4个场景”,即农户通过一部手机,采集1-2张田间照片,上传至平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遥感卫片协同分析,获取“人、地、物”三类信息,为农业补贴、精准测产、农技服务、农田管理等场景提供服务。该平台入选全国2023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夏柱华老家在安徽巢湖,前几年和几个老乡在相城区阳澄湖镇一带承包了4000多亩农田,“我们请的工人一个人管理500—600亩农田,使用‘作物云’App或小程序,只要对着麦田或稻田拍一两张照,上传到平台后,小麦或水稻补贴的申报核实就能顺利完成,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今后还能定期接收作物长势情况信息,不用再去一块田一块田看了。”夏柱华说。

AI农情调度管家。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伴随今年苏州全市推进惠农补贴‘直达快享’,这个麦季,苏州所有麦田将纳入‘作物云’,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补贴精细化、农技服务精准化和农情调度实时化。”“作物云”管理平台开发方——中科禾信遥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洲介绍。

通过“作物云”获取的“人、地、物”数据准确率超过95%,实现了从农户拍照申报到补贴发放的全自动化,无需人工参与。同时,“作物云”提供面向播栽、倒伏灾害、成熟、收割等农业生产进展的监测及统计服务,实现农情实时调度,以收割进度为例,“作物云”已实现遥感监测收割进度,频率为3天一次。

此外,“作物云”的作物精准测产功能,可以通过地面采样点调整本地估产模型。“2024年对苏州10个乡镇的22万亩水稻实现了每一户、每一地的产量估算,通过多方数据对比以及和乡镇对接,结果基本可靠,该项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苏州通过“作物云”平台的建设,已经掌握了每个农户的种植状况,配合遥感和气象等数据,也初步掌握了农户生产实时“大数据”,但利用大数据建立每个农户的画像、进行具体生产预警和指导的分析任务繁重,需要人工智能手段的介入。

为此,中科禾信研发了基于DeepSeek的稻麦精细生产管理大模型,以及“农技指导专家”“农情调度管家”两个智能体产品,并于2024年8月上线。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稻麦精细生产管理大模型也被列为百个苏州市级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之一。

依据“作物云”数据库提供的稻麦生产人、地、物及遥感信息,将建立苏州全市所有农户生产画像,提供稻麦周年生产过程中的农情预测和精细管理指导,包括对长势异常、灾害影响、生产滞后等情况进行预警,提出补种、控旺、追肥等农事措施建议和提醒。目前,已在张家港市、相城区等地的农情调度业务中使用。

“农技指导专家”与“农情调度管家”是农业科技领域的“AI智能体”,将成为农户和农业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好帮手。据介绍,两个“家”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简化信息交互流程,实现在“作物云”平台内信息的智能交互,用户即使不具备专业的技术背景,仅用口语化的形式也可以完成信息交互,实现农情信息的掌握。通过在地方实践的反馈,开发方将对其不断微调和编排,使其具备精准农情调度和个性化农技指导的能力。

后续,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将与市财政局、气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等部门联合成立“作物云”党建服务联盟,推动农业保险、灾害预警、金融等更多服务模块纳入“作物云”平台。

(苏报融媒记者 陆晓华/文)

编辑:钱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