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红色堡垒固 “长廊”画卷美

更新时间:2025-04-07 11:24:00

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从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内蒙古守好“北大门”和建好“护城河”的责任极为重大。

如何筑牢红色堡垒,强边固防筑安宁?

冷静而深刻的思考后,内蒙古运笔出锋——深入开展“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大力实施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五边行动”;积极创建“国门党建”品牌,大力开展“边疆党旗红”等系列活动……

如今的内蒙古,边防巩固边境安全,山清水秀人和业兴。一份份优异的答卷、一幕幕温暖的瞬间背后,凝聚着内蒙古边疆党建工作迸发出的蓬勃力量。

强思想 固堡垒

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巴音努如嘎查,在党员中心户布仁特古斯家里,党员和农牧民围坐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流动党校”教师讲得认真,农牧民们听得仔细,党的创新理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农牧民居住分散、基层党组织服务半径较大等问题,一度制约着农牧民党员学习教育质效。巴彦淖尔市统筹市旗镇三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定期为党员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畜牧实用技术等,把党校主阵地搬到嘎查村党群服务中心、牧民蒙古包、企业生产车间和边防派出所。同时,在两个边境旗设立党员中心户191户,每个中心户联系服务周边10—20户牧民,成为牧区党员学习教育的“知识站”、党员活动的主阵地、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在内蒙古,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包头市达茂旗以“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红色资源为依托,组建11支宣讲团,通过“马背送学”“乌兰牧骑+”等方式开展宣传,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护边员格日勒其木格与巡逻民警、嘎查牧民一起升国旗的视频刷屏社交网络。

边境线上的这一抹红,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

——边关之固,固在勠力同心。内蒙古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突出抓好边境地区干部履职能力、党员党性教育及农牧民职业能力提升,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党的声音、党的关怀进入千家万户。

——边关之固,固在堡垒坚强。内蒙古共建立1788个党员中心户,285个红色堡垒户,他们不断将民情汇上来、问题化解掉、力量聚起来;全区59个抵边苏木乡镇划分为1519个网格,网格中融入草原110、蒙古包哨所、戍边警务室等载体,构筑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红色边境线……数字的背后,是党组织架构和力量的下沉,大大延伸了边境党建工作的触角,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筑忠诚 促团结

春和景明,山岭间花海绵延。兴安盟阿尔山市的山与水、光与夜,成为许多游客心中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阿尔山四季都很美,随着游客增多,我们的工作也要更加细致,比如游客走丢了、景区发现可疑车辆等问题,必须及时协助处理。”阿尔山市居民、“雪城义警”刘凤丽说。

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雪城义警”的身影在市区、景区、居民小区,也可能在放牧点、林业站等需要安全守护区域。如今,“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从成立之初的75人发展到如今的10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20余万小时。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内蒙古相继推出“居边护边堡垒户”“守望草原巡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很多勤劳朴实的护边员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一心戍边。

清晨,第一缕阳光拂过草原,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的护边员图门已经整装待发。从他的蒙古包向外望去,不远处就是中蒙边界线。

“我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是当地最早一批入党的牧民之一。从爷爷那一代开始,这条由8块界碑连成的边境管段,我们一家三代人接力为祖国守护近一个世纪,累计巡边10万余公里。”谈起护边经历,图门打开了话匣子。只要有界碑出现的地方,就有像图门一样平凡又不凡的“边境守望者”。

集众智汇众力。党群活动组织员、政策法律宣传员、便民服务代办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带头致富示范员……这些身份让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成为一座座桥梁,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动员服务链条、从下到上的信息反馈系统,成为连接组织、沟通群众的重要力量。

科技的加持让众力更强大。二连浩特市作为“一带一路”国际通道的重要枢纽,聚焦边境管控的新形势新特点,建立“智慧边境”等平台系统,助推党政军警民联合管控机制高效运行。

凝聚各方合力,祖国北疆“钢铁长城”越筑越牢。

兴产业 富边民

从住蒙古包到搬进砖瓦房,从骑骆驼出行到开上汽车,从用药不便到医疗有保障,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边境牧民孟根阿古拉切身感受到了固边兴边富民带来的喜人变化。

在距离中俄边境线不到300米的满洲里市新开河镇二卡社区,党支部带领当地居民建设冷棚、暖棚等设施农业,努力探索“南果北种”“南菜北种”技术,精心打造“观光休闲、农俗体验”特色农业旅游,群众“富”了脑袋,“鼓”了钱袋。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内蒙古始终把推动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强化边境地区基础保障作为重要发力点。

对143个抵边嘎查村实施中央、自治区扶持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

持续深化京蒙协作,加大人才“组团式”帮扶力度,向143个抵边嘎查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通过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有效途径帮助农牧民就业增收,抵边嘎查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区边境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4.5万公里,19个边境旗市区开通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边境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4G网络实现全覆盖。

……

斩钉截铁的决心和精准发力的举措,让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不仅“铺天盖地”建起来,更“顶天立地”强起来:抵边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各族群众团结奋进,乐业兴边。

登高望远,我们看到什么?

“无边的草海根脉相连,辽阔大地山川绵延。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远。”一首深情的《守望相助》,唱出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心声。(本报通讯员 蒙组轩)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