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在黎城县西井镇源泉村太行水乡泉水鱼养殖场里记者看到,清澈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鱼池,虹鳟、金鳟、中华鲟在清澈见底的鱼池中自由穿梭、往来游弋,时不时还会竞相跃出水面,马师傅正忙着清理鱼池、投喂饵料。这里的鱼从鱼苗到成鱼,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他和女婿杨云方的辛苦付出。
太行水乡泉水鱼养殖场工人马爱国说:“刚开始我女婿就是给别人送鱼来,后来就触发了养鱼的灵感,养鱼场建设起来以后,第一次进鱼苗因为没有经验,进了20000(尾),一下子就死了10000多(尾),就剩下几千鱼苗,后来慢慢养了将近一年,才开始养大往外送开了。”
经过精心挑选,2000年,马师傅和杨云方把养殖地点选在了自己的老家源泉村,这里不仅空气清新,还有纯净的山泉水,是个养鱼的好地方。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杨云方刚踏入新的领域,一没经验二没技术,什么都得从零开始,那既然选择了养鱼这条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和马师傅一边学一边摸索,可2019年的一次事故给养殖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太行水乡泉水鱼养殖场工人马爱国说:“在2019年死过一次大鱼,当时水也小,不知道人倒在河槽里什么(东西)了,那一次大鱼就死了4000——5000斤。那一次损失就差不多十万块钱,数那一次厉害了。”
养殖期间,因外界因素与技术问题接连出现事故,杨云方和马师傅一下子懵了,这一冷水鱼还能再继续养殖下去吗?
太行水乡泉水鱼养殖场工人马爱国说:“开始赔了钱的时候,就对养鱼失去信心了。后来经过一直学习,又进鱼苗,大概就是一年进两次,两次有40000多鱼苗,进回来鱼苗精心养,又喂药、又消毒,一点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看住水大小,慢慢才积累了经验。”
如今,有了专业的技术支持,渔场已经步入了正轨。马师傅在渔场进行一天的喂食、测温,杨云方则开车送货。
太行水乡泉水鱼养殖场场长杨云方说“早晨潞城的农家乐要300条虹鳟,装起车来了准备去潞城农家乐送。”
太行水乡泉水鱼养殖场工人马爱国说:“一年投两次鱼苗,正月一次、秋天一次,投进鱼苗到一年以后就开始销售,主要销售到长治、潞城,还有黎城县的水产店、饭店、农家乐,平均每天能销售100多斤。宣传出去以后外面散客也多了,包括太原,其他地方也都来(买)。”
从苗种生产、苗种培育到成鱼养殖,太行水乡泉水鱼养殖场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链发展。养殖场不仅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养殖,更催生农家乐、生态垂钓等配套产业。
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鱼。汩汩清流中,虹鳟鱼群划出优美的弧线,恰似乡村振兴跃动的音符。西井镇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书写着“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新时代答卷。(李黛宁、李婧楠、燕枳燚)
编辑:邢璐霞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