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量|十问教育市场:蓄力之年的教育创新何去何从

更新时间:2025-04-22 15:3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2024年是中国教育市场的蓄力之年。这一年,主要教育上市公司市值略有下降,与营收普涨形成对比,显示市场情绪仍不稳定。秦汉胡同、童程童美等头部机构意外爆雷,给期盼反弹的市场泼了一头冷水,但教育大模型原生应用纷纷破茧、不同品牌和形态的学习机竞争激烈,又是难得的踊跃创新景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创新教育课题组近日发布《蓄力之年:2024年中国教育市场创新趋势报告》,聚焦素质教育、AI大模型、教辅图书、学习机等热门赛道,遴选代表性公司面对新机遇的创变经验,希望对教育行业行稳致远有所裨益。

回望2024年,展望2025年,我们向中国教育市场提出十个问题,回答这十个问题,或能发现中国教育市场下一步的创新趋势。

一、教育财政投入能否落实法定增长要求?

2024年10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明确了未来十年教育强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教育市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更加清晰,即作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承接校内教育的外溢需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市场的基本盘,虽然在特定领域和阶段,教育财政投入会挤压教育市场,但总体上两者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是同向而行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23年险守4%,近年来连续下降,显示教育财政投入承压。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能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法定要求,是决定教育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二、教育在促消费中处于何种位置?

国务院2024年7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教育和培训消费的相关举措,包括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等。但却引起社会误读,部分自媒体据此鼓吹“教培放开”,不仅歪曲了政策,也制造了家庭焦虑。中办、国办2025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未写入教育和培训,当是有所考虑。教育当然是促消费的重要内容,学习平板纳入“国补”政策即是明证。但一个健康的教育市场,首先要鼓励加强政府消费,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其次要减轻家庭教育消费压力,引导家庭理性消费。

三、教育行业要不要告别预付费模式?

教育培训行业有一个特点是其预付费模式让教培企业有充沛的现金流,但往往有企业在收到大笔现金后迷失了初心,将预付费挪作他用,或以超低价甚至“0学费”为幌子搞非理性招生竞争。教育预付费不是企业的确认收入,而是企业向学员背负的债务。屡屡爆雷的教培企业一个共同的漏洞就是预付费管理不当,最终吞下经营失败的苦果,更坑害了大量未耗课学员。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预付费进行托管,并鼓励选用“先上课再付费”模式。主动接入监管平台,告别预付费模式,将是教培企业的转折点,看似错失了现金流红利,实则是真正拥抱以用户为中心。

四、大模型如何进一步让学习提质增效?

目前,国内涌现了几十个教育大模型。DeepSeek给了教育大模型意外之喜,让教育大模型有了更强大的推理能力,更开放的强大算法和更低廉的使用成本。目前,主流教育大模型均已接入DeepSeek,力求实现1+1>2的效果。教育大模型实现了很多此前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作文、理科等复杂题目的批改、解析,进一步减轻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让优质教育资源更低成本地覆盖。但是,学生对大模型生成内容的错误率容忍度仍然极低,甚至比拍照搜题产品出现时更低,这导致教育大模型原生应用仍处在初期,大规模应用任重道远。

五、民办幼儿园是否到了转折时刻?

学前教育是民办学校占比最高的教育阶段,截至2023年民办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54.47%,但也是下降最快的教育阶段,2023年全国民办幼儿园比上年减少11013所。适龄儿童人数持续减少,民办幼儿园还将继续关停。同时,有的地方仍在大力新建公办幼儿园,公办园幼儿占比已经接近85%。

民办幼儿园当然不会消失,家庭对差异化学情教育的需求仍然存在,但问题在于:第一,小班小校模式能否保证盈利;第二,高端幼儿园如何选准招生服务区;第三,免费学前教育实施后民办幼儿园能否得到充足的财政补助?生源将对民办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民办幼儿园现在的遭遇,以后将蔓延到民办小学、中学和大学。

六、素质教育如何逃脱应试的裹挟?

过去两年,青少年编程教育风生水起,成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优秀代表。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有的机构却通过制造升学焦虑、曲解教育政策和过度营销等手段推销其课程,向家长渲染编程对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的重要性,渲染通过白名单赛事获奖可以“降分录取”,以及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全国顶尖985高校的机会。

与此同时,从语数外学科类培训转型而来的数理思维、人文美育、双语素养等非学科类培训获得了合法身份,允许发布广告推广营销,未来将拉动整个素质教育市场增长。但有的课程“换汤不换药”,与学科类培训的区别只是内容并非来自课本,培训仍是为了刷题、应试。

靠贩卖焦虑牟取暴利,变相擦边式搞学科类培训,都不是素质教育市场的正道。素质教育机构不应再抱持“千亿市值、百亿营收”的旧梦,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摆正发展预期,否则终将被市场淘汰。

七、教育独角兽企业是否面临断档?

近几年来,各种独角兽企业榜单里教育公司越来越少,很多上榜公司虽然市值超过10亿美元,但创办已超10年,即便上榜也名不副实。同时,2024年虽然有多家教育公司上市,但募资金额较少:云学堂募资2500万美元,网班科技募资900万美元,课标科技募资800万美元,进馨科技募资500万美元。与其说上市是公司发展的里程碑,不如说是在拼IPO融资“续命”。这样的上市当然不会被资本市场看好,上市不到一年,有的股价已从发行价11美元跌至0.8美元。对于教育行业来说,要让那些长大的独角兽企业尽快上市,让外部资本重回教育、看好教育,才会有新的独角兽企业涌现。

八、在线教育如何去线下拓市场?

2024年以来,高途、网易有道、作业帮、猿辅导等原生的在线教育公司开始走向线下,开办线下校区。它们走向线下,不是为了给线上课程招生引流,而是就地交付,作为独立业务运营。原因何在?

首先是“双减”以来大量中小型线下机构退出,留出很大的市场空白。2024年新东方、好未来两家线下巨头超常规增加学习中心,就是因为线下培训需求过于强烈。其次是丰富在线直播大班课之外的产品模式,线下培训主要形式是小班课和一对一,且可以针对周边学校开展定制化课程,相比在线直播大班课有差异化优势。第三是可以搭售学习机等教育硬件。

但在线教育公司走向线下并不容易,这是两套截然不同的运营逻辑,需要专业的线下教育团队操盘。未来这些线下试点如何扩大值得期待。

九、跨界融合能否助推第二次转型?

“双减”之后,教育公司普遍转型到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科技等合规的教育业务。2024年,头部教育公司探索跨界创业,开辟文旅、大健康等新业务,这些业务的目标客户与教育业务有很大重合度,业务本身也是万亿规模的大赛道,今后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未来,教育公司还会探索更多的转型方向,其中之一是利用自身强大的AI能力,开发更多软硬件消费类科技产品。比如,已有公司在探索大模型原生娱乐类应用,以及AI陪伴机器人硬件,这些都是未来的科技蓝海。

十、学习机是不是下一代教育产品?

二十几年前,线下小班课开启中小学校外教育产业。自此之后,一个问题始终盘桓在飞速壮大的产业面前:什么是下一代教育产品?十几年前,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在线教育,显著放大了名师效应。人工智能的进阶,让教育产品又站到了换代的关口,强大的推理能力与特级教师经验深度融合,有望进一步推动智慧学习提质增效。学习机是一款集大成的产品,其支持课程教学、教辅练习等几乎所有的学习方式,还正在利用AI构建一套特有的学习规划路径,同时跑出了不错的商业模式。但现在学习机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是教育和科技巨头在博弈,作为下一代教育产品,必须要跑出新一代玩家,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上面十个问题还都没有答案,求索的过程也将是中国教育市场创新的过程。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