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一位信宜思贺镇的产妇宫外孕破裂出血,如果从信宜市人民医院派车接到她再拉回,需要4个多小时,病人急救成为问题。因此我们进行了‘双向奔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院长姚麟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道。
4月21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实地探访这家位于粤北山区的大医院如何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Transparency
记者在数字孪生医共体指挥舱看到,系统中的数字急救协同救治平台显示,位于医共体分布在各个镇卫生院的救护车位置都清晰可见。记者了解到,当时这位思贺镇的产妇情况危急,而医共体数字急救协同救治平台在紧急时刻帮了大忙。
当时,思贺镇卫生院将孕妇送到平塘镇卫生院,与此同时,信宜市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同步出发前往平塘镇卫生院。在平塘镇接上孕妇后,救护车回到信宜市人民医院,专家为孕妇开展了救治。“双向奔赴”使整个急救过程得到有效衔接。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的数字急救协同救治平台
2023年起,由信宜市人民医院担任信宜市医共体牵头医院,与信宜市中医医院、信宜市妇幼保健院、25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352家公建村卫生站组建成一个“1+2+25+352”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姚麟介绍,通过医共体数字急救协同救治平台,县域医共体发挥远程会诊诊疗效率,优化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对需要急救的患者进行快速响应,加强慢病管理、急慢分治、随访、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
姚麟介绍信宜市数字孪生医共体驾驶舱
今年1月到4月,信宜市医共体共转运938人,其中创伤62人、卒中43人、胸痛14人,都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在平台的搭建下,基层医院在慢病管理、肿瘤筛查及全科医学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有了改善。
据介绍,数字孪生医共体指挥舱是一套智能系统,由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与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合作搭建,基于患者和医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医工融合”自主研发。
系统中囊括信宜市医共体的相关数据,包括患者与家属的基本信息、医务人员诊疗过程等,方便及时解决患者所需。此外,系统还统计了到院就诊人数、慢病管理人数、慢性病比例、患者年龄构成等情况。
“信宜市人民医院不仅是一家医院,还承担着县域医疗龙头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县域的健康综合体。”姚麟表示。
文、图、视频|记者 朱嘉乐 许敏 王倩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