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至今,每个月的20日,阳泉市公安局退休民警曾光明都会以“公仆”之名,向希望工程捐款,从未间断。如今,他的儿子曾磊也加入了爱心人士的行列,每个月都向山西省希望工程捐款。4月7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了解到,曾光明、曾磊这对父子多年来一直向希望工程捐款助学。
父亲:署名“公仆”的神秘汇款人
在山西希望工程史上,“公仆”曾光明注定要被提起。1996年的8月20日,是曾光明38岁的生日。那一天,刚刚领到工资的他来到火车站附近的邮政储蓄银行,向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寄出了第一份爱心,金额50元,落款署名——“阳泉市公安局公仆”。此后每月20日,山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都会收到这位来自阳泉的“公仆”的汇款。
随着时间流逝,“公仆”的爱心汇款从未间断,唯一变化的是汇款金额在不断增加。为了找到这位默默奉献的爱心人士,山西省希望工程多次派人到阳泉寻找,最终在2000年找到了当时还是阳泉市公安局拘留所民警的曾光明。聚光灯下,曾光明的这个小秘密再也藏不住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他“希望工程贡献者”称号,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他颁发“山西省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
为什么选在20日汇款?曾光明的解释说,选择每月20日进行汇款是因为他担心平日工作繁忙可能会忘记,而选择一个固定日期更容易记住。而对为什么要用“公仆”的名字捐款时,曾光明的解释是“我是一名警察,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别人有困难,我有能力就帮一帮,我觉得事做了就行,没必要让人知道。”他身边的同事、朋友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平时的他会那么“抠”了……
时至今日,曾光明已退休多年,含饴弄孙,岁月静好。但他仍然坚持每个月的20日向希望工程捐款,爱心像泉水般涓涓流淌。在曾光明家,一个普通的收纳盒里,放着曾光明这些年捐款留下的票据,足有三四百张。“现在好了,不用专门跑邮局,用手机就能直接操作,可方便了。”曾光明笑着说,他只要活着,就会一直捐下去。
儿子:从委屈到传承的成长
“小时候怨过父亲,他连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却把钱捐给陌生人。”曾磊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次为了筹钱,父亲变卖了邮票,生活极为拮据。一次因买玩具发火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后来,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曾磊翻阅和观看关于希望工程的一些资料和纪录片,他感觉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五味杂陈。看到那些孩子的照片,他们眼睛里透着一股机灵劲,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希望工程的捐款捐物就像及时雨,滋润着这些孩子的求学梦。在希望工程的支持下,他们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曾磊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后来渐渐明白了父亲甘于牺牲奉献的意义。父亲给希望工程捐款,是在默默守护着这些孩子的梦想。从2009年开始,曾磊参加工作后有了收入,也加入了爱心人士的行列,每个月都向山西省希望工程捐款,尽一份绵薄之力。目前,曾磊在阳泉市一家国企任职,他每半年捐600元,月均100元。
曾磊说,父亲真正把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是父亲给予他的骄傲。他希望可以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奉献爱心。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实习生 陈乐芬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