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解锁“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成就,密码藏在这些细节里

更新时间:2025-04-24 11:28:00

不负众望!乌鲁木齐市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功实现“十连冠”!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召开。在“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闪亮名册上,乌鲁木齐的名字再次熠熠生辉。

199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召开,首次命名表彰10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1993年,我国出台了双拥模范城(县)命名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一般二至三年命名一次。乌鲁木齐十获殊荣,从时间的维度,进一步印证了这座城市切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践行“军地一盘棋”的执着和努力。

乌鲁木齐为什么能?

这是红色基因浸润血脉的结果。

乌鲁木齐的双拥传统深植于屯垦戍边的历史记忆。从和平渠畔到乌拉泊水库,从水塔山到红山,这座城市早已将军民团结一心的红色密码刻进了发展基因。走在首府的大街小巷,双拥宣传牌、“军人依法优先”标识随处可见,医院的挂号窗口、车站的检票口、景区的售票处、公交车的报站牌……这不是告知,而是提醒:乌鲁木齐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一家亲”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写在文件里,而是刻在骨子里、落实在行动中的。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是。

这是首府对新时代下如何与时俱进推动军民团结这道考题积极探索的结果。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当年,这首战争年代广为流传的民谣,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浓浓深情。从战争年代起步的拥军优属工作,如何在和平年代与时俱进?乌鲁木齐给出了自己实践探索的答案。

在机制设置上,乌鲁木齐构建起党委议军、党管武装、军地联席、“双清单” 对接等长效机制。使部队需求与地方资源精准匹配,确保军地协同推进双拥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在制度建设上,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安置程序 提升安置质量 进一步做好我市退役军人及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工作的通知》等 10 余项政策文件,切实解决退役军人安置、军属就业帮扶、军人子女教育保障等后顾之忧。

在服务保障上,全市高标准建成 922 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疆首创“跨省异地退役军人服务站”,打破地域限制,让服务更有温度。

在社会共建上,我市创新培育“老兵公益志愿服务联合会”“兵妈妈双拥志愿者团队” 等社会组织,双拥工作实现 “有形覆盖” 向“有效服务”的跃升,“政府主导” 向“全民参与”的深化。

既有社会力量“托底”帮助优抚对象解困的“雪中送炭”,也有“双拥 +”系统工程的“锦上添花”,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持续深化优化拥军优属工作,不断为推动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助力强国强军贡献一城之力。

站在“十连冠”的新起点,乌鲁木齐的双拥实践启示我们:军民团结既是传家法宝,更是制胜密钥。这座城市的坚守与创新,不仅擦亮了双拥模范的金字招牌,更使军民鱼水情凸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乌鲁木齐晚报评论员吴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