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跨省养牛的潮州湘桥人,如何捶打出百亿牛肉丸产业?丨聚焦“三博会”

更新时间:2025-04-23 15:39:00

南方财经“预制菜出海”课题组 张梦琦 东莞报道

当潮汕牛肉火锅的鲜香飘遍大街小巷,当 Q 弹的牛肉丸成为食客们的心头好,人们或许不曾想到 —— 这片土地虽不产牛,却将 “牛” 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官塘兄弟销售总监纪之直言:没有一头活牛走得出潮汕,如果有,那也要打成牛肉丸。数据显示,在人口约1500万的潮汕地区,用每日 10 万公斤的牛肉消耗量,见证着这座城市如何将 “外来食材” 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美食名片。

近日,一场农食盛会让这份自信得到了充分验证。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与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简称“三博会”)上,潮州牛肉丸·湘桥专馆内排起试吃长龙,现捶牛肉丸的“咚咚”声与蒸腾香气交织,吸引大批客商驻足,品尝洽谈。据围庐食品讲解员庄楚漩透露,该公司50斤试吃品首日便被“一扫而空”,现场收获了10家代加工合作订单。

这座小城,为什么牛?事实上,湘桥并非畜牧大区,但凭借前端跨省养牛、中端捶打工艺、后端标准护航的产业布局,正将牛肉丸培育成质量、流量、销量“三高”的全国餐饮界的超级大单品。据悉,2024年该区官塘镇的牛肉产业产值已达20亿元。

“前端做重”的产业布局,成为潮州牛肉丸在餐饮界四两拨千斤的关键。

为从根源上保证牛肉丸肉质,潮州人通过跨省养牛构建起庞大的原料网络。其中,云贵川山地黄牛因运动充分而肉质筋道,西北秦川牛则因脂肪均匀成为新宠。如官塘兄弟在秦川地区自建天然养殖基地,设有专门的配送车队,确保牛肉跨省市不变味。

其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到,活牛运输至潮汕后,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本地谷饲,以消除“火气”。同时,为最大限度保证新鲜,官塘兄弟还将屠宰场设置在火锅店附近。“从屠宰到店里,不会超过20分钟时间,很多店里的牛肉切好后还能看到肉在跳动。”

潮州餐饮协会副会长、围庐(潮州)食品有限公司郑铿表示,这种跨省养牛、前店后厂的模式,是潮州牛肉丸企业的共同发展路径。潮州牛肉丸只需经过简单水煮便能俘获食客味蕾,成为餐桌的百搭单品,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前端养牛、选牛、宰牛、送牛的完整布局,这也是潮州牛肉丸产业“化繁为简”的智慧所在。

潮州企业将牛肉的“鲜”做到极致后,还通过“千锤百炼”的加工工艺,让牛肉丸拥有了“弹、脆、香”的特别口感。

郑铿介绍,传统潮州牛肉丸的制作需经过选肉、捶打、揉捻、挤丸、煮制等多道工序。其中,捶打环节最为关键,需用木槌反复捶打牛肉至起胶,确保肉丸的弹性和口感。但传统手捶方式产量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随后潮州企业便开始了机械化生产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时,打丸机已将潮州牛肉丸的日产量跃升至吨级,实现了质的飞跃。

“纯手工方式做牛肉丸,人均日产量在数十斤,而一条生产线的日产量能达到2000多斤。”百城记食品相关负责人陈丹苗介绍,2021年,她和丈夫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流程相融合,引入绞肉机、成型机、温度数控水煮线、空气冷却机、抽真空机等设备,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风味并不逊色传统手工的产品。

官塘兄弟也建设了鲜肉及冻肉生产到标准化配送的供应链体系,并拥有SC认证精加工工厂,确保品控稳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营销层面也形成了一套“喷泉”打法,即以“前店后屠”模式以门店为起点,顾客在火锅店体验现宰鲜肉后,自然对品牌产生信任,继而通过淘宝、京东等线上渠道复购预制产品,未来还将入驻社区团购和商超,就像喷泉的水流从中心涌向四面八方,最终又回落到池中滋养源头。

2021年潮州出台《潮州牛肉丸团体标准》,规定潮州牛肉丸禁止添加牛肉以外的其他肉类,牛源性肉类含量不得小于80%,同时对允许使用的食用添加剂种类作出限定。

这一标准为行业发展划定了底线,但标准落地执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去年12月,潮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当月生产环节不安全食品召回的通告,其中,潮州市阿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生产的牛筋丸、牛肉丸被要求召回,原因均为“风险监测存在鸡源性成分”。

同时,部分商家未明确标注牛肉占比,采用“潮汕牛丸”“手打牛肉丸”等名称以逃避产品标准检验,消费者知情权仍然存在隐忧。

针对标准执行痛点,潮州以《推动潮州牛肉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纲领,构建“1+2+6”发展体系,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实施全链条管控。一方面强化准入机制,严控原料质量与加工工艺,要求牛肉丸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自查、进货查验等制度,还印发《潮州市牛肉火锅行业食品安全规范》,指导经营者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树立企业信誉和品牌。

另一方面,潮州依托市场监管总局网络监测系统,对淘宝、京东等平台的潮州牛肉丸商家开展专项巡查,重点打击标签违规、虚假宣传等行为。目前,潮州市食检中心具备食品检测能力参数1372个,覆盖两大领域四大类别。其中牛肉丸检测能力参数40个,基本满足牛肉丸产品检测需求。

在筑牢品质基石的同时,潮州通过“文化+产业+出海”的方式不断提升其品牌附加值。

事实上,潮州牛肉丸的加工工艺可追溯至西晋时期中原地区的“捣珍”厨艺,这一技艺随着客家人的迁徙传入梅州,并在当地生根发芽。2021年,潮州牛肉丸制作技艺正式列入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区级非遗传承人陈锐彬开设“官塘有间”牛肉店,长期举办免费制作技艺培训班,并设计游客体验环节,吸引媒体和网红打卡传播,既保留传统捶打特色,又通过标准化生产推动技艺活态传承。

此外,潮州牛肉丸产业还开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位于湘桥区磷溪镇的工业旅游示范点——潮州古城牛肉丸文创产业园成为潮州牛肉丸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据介绍,往来游客可亲身了解一粒牛肉丸的诞生过程,可实地品尝、游玩打卡,感受潮州文化。目前,潮州申报的“潮州牛肉丸”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推荐至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

“游客切实带来了牛肉丸产业的经济增量。”官塘兄弟相关负责人表示,旗下门店最高峰可承载2万多人同时进餐,一到节假日排队已成惯例。

近年来,潮州打造“潮丸工场”,成为全国首个复合平台型牛肉丸主题商旅文创综合体,具备国企背书、景区联动渠道供货和电商直播等特点,旨在发掘中华传统美食牛肉丸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成为潮州牛肉丸品牌输出的核心载体。

南方财经“预制菜出海”课题组:荷焱 李振 谭婷 林军明 夏精棋 郑嘉琪 庞诗隽 倪纷纷 黄雯愉 向怡殳 熊星婷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